当前位置:百分句子网>格言>读书格言>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

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

时间:2020-04-07 20:04:21 读书格言 我要投稿

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

  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是清初朱柏庐所著,各位,我们看看下面的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吧!

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

  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【1】

  “既昏便息,关紧门户,必亲自检点”

 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要“修养身心,防心离过”,其有两层意思。从事上来讲:第一层是我们的夜生活要清净,不要搞的太晚,太晚睡觉不利于身体,也不利于自己的修养。我们要用智慧去安排自己的时间,晚上相当于一年四季的冬天,要进入冬藏的阶段,顺应天时,少些应酬,能免则免,这样才不损坏健康,又可以蓄养精神以备学习和来日的工作。第二层是家居要谨防盗贼谋财害命,安全起见。要养成严谨的生活态度,这是治家的重要原则。

  从心上来讲:第一层是要知止。《大学》里面讲过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。懂得知止,就是我们的心有所定向,我们的心志有一定的方向。方向是什么?就是《大学》里的“在明明德”。恢复我们本性的明德,志在圣贤,这就是我们的心志之定向。所以能够知止,心里有方向了,就能心定了。心定了就不会心妄动,这就是静。静下来了就能随遇而安了,心安就理得了,理就虑。这样你最终就能够有智慧,考虑问题就会精细周详,而不会出错。这就叫智慧现前。这也如同佛门里面讲的“戒定慧”三学。这是相通的。开了智慧,你的言语造作一切行动都能够得其正,那么你就得了。得什么,就是得其所止,所止就是自己的目标,你就达到目的地了,也就是圣贤的境界。所以懂得知止,何其重要。第二层是要防心离过。心不再攀缘,把心关起来,这是防止自己的贪嗔痴,种种不善的恶念起来。能够防心,身就能够离过,就没有过失了。亲自检点自己的内心,看自己的善念多还是恶念多,正如曾子的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这就是佛门讲的忏悔。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,这就叫开悟发现过失后把它改正过来,这就叫修行。改过自新这才是进步。了凡家训有一句话说得好“一日无过可改,则一日无步可进”。我们学圣学贤,希望自己天天进步,就是通过改过而来的。正所谓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”,有过错并不值得羞耻,因为我们不是圣人,肯定会有过错,有过改掉,这就是最大的善。所以这种改过自新的行为天天都得进行啊。现代社会对六根的诱惑太多,真正修道的人要懂得守净治学。用这种行为表演给他人看,这就是教化,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根本的深意。

  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【2】

  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。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

 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要“节约资源,惜福报恩”。从事上来讲,这是让我们珍惜粮食和物力。我们的地球物质资源是有限的,很多资源不能再生,即使再生,时间也是很长的。如果我们用的快,提前享用子孙后代的资源,怎么对得起他们。浪费食品是造业,会遭天谴的,因为还有饿死吃不饱的现象存在。另外浪费的这些食品会产生大量垃圾继而影响全球的温室效应。所以我们“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”看到别人浪费,我们自己也不能浪费啊。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,构建节约型社会,这就需要从每一个人、每一个家庭做起。

  从心上讲,要常念惜福报恩。一方面可以布施修福,另一方面要真诚感恩,感谢国土恩和众生恩。人常常惜福感恩,这就有福,就是大人之心。真正有大心志的人,都能够惜福和感恩,必定是贵人和富人,富贵之人必定有福报。福来源于他的德,而德莫过于知恩报恩。对我们恩重最大的就是父母,养育之恩是没有边际的啊。其次恩最深的是师长,父母养我们的身命,师长养我们的慧命,父母和师长的是平等的。不能报恩,就是不孝。对父母叛逆、悖逆的,报应特别迅速,天谴是最惨烈的。所以,“百善孝为先”。从这种惜福报恩说起,是要我们认识到节约是一种美德。从小事细节注意开始培养我们自性美德。

  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【3】

  “宜未雨而筹谋,勿临渴而掘井”

 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要“事豫则立,修心从善”。从事上讲,凡事要深谋远虑,预先做好准备,防患于未然。古人讲“凡事豫则立”,事先准备好了事情就容易成功,此乃从容应对。这是在教导我们怎么做事,重视预防,强调事前准备的远虑观念。做事如此,做人求学修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统统如此。

  从心上讲,我们都希望得到福报,要懂得现在及时行善。所谓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我们要明信因果。能够现前抓紧机会行善积德,将来必有后福无穷。战国时期,有个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和食客冯驩的故事,大家可以听听,正如《大学》里说的“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”。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吉凶祸福,孟尝君能够宽宏大度所以有人来帮助,他的食客帮他去布施就为他得民心。

  所以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,一个行孝不能等,一个行善不能等。所谓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在”,失去机会,父母走掉了 再想报恩孝养父母就来不及了呀。行善也是如此,心善积德是积福,现在还有力量,赶紧去帮助别人,等到没有力量帮助别人,自己也都福报享尽了,那就后悔莫及了。这才是本句的深意。

  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【4】

  “自奉必须俭约”

 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要“简约奉己,积功累德”。节俭是一个美德,古人云“俭以养德”。从事上来讲,要我们养成节俭的美德。中国文化追求有节制的中和之美,节制从哪里来?就是从最基本的个人生活开始做起。我们的中华先圣一再告诫我们不要贪图物质的享受,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。只有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了,他才不会为外境所累。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。

  从心上来讲,这句话是让我们放下对五欲六尘妄境的贪求。所以儒释道三家的圣人,都在教诲我们要断除欲望。《大学》里面讲的,要格物,就是指的是格去物欲。因为人性本善,人性本觉,自性中本自具足一切万法,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。可是我们现在好像什么都没有了,所得到的的就生活上那么一点点现状,而且常常生烦恼,处在迷惑颠倒中,本觉也迷失了。问题出在哪里?就是因为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,不能够提起觉察和观照,所以让种种欲望和好恶以及感情等这些烦恼,来吧我们的本性都埋没了,因此得不到本性中本有的受用。

  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中都有圆满的觉悟、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福德,什么都具足,可是现在因为烦恼和欲望把它给障蔽了。所以圣人立教,就是为我们拨云见日,因此大学之道开篇讲“在明明德”,就是让我们采用该方法修身,修身在于正心,正心在于诚意,诚意在于格物。格物就是让我们去掉物欲,让我们的心不随境转。格物之后就自然致知,自性本具的智慧

  所以“自奉俭约”是从节俭的美德中养我们的性德。儒家让我们把欲望降低到最低,佛家讲的更彻底,必须要断欲,否则欲望以后有缘还会增长。只有断除欲望你才能恢复本来面目。所以成圣成贤,是要把杂七杂八的烦恼、欲望和障碍统统都断掉,而非增加别的什么,自性现前你就成圣了。

  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【5】

 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”

 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“有恃无恐,势倾灾至”。从事上来讲,是要我们不可仗势欺人。要知道自己的权势也是自己的一个福分而已,如果仗势欺人,那就是加速度削减自己的福分,会很快把福分削减殆尽,自己最后就会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。历史上也有很多凌逼孤寡遭因果报应的记载,举不胜举。

  从心上来讲,是教导我们要存仁爱之心。《了凡四训》中说到“君子所以异于人者,以其存心也”,君子和人不同的就在于其存心,“君子所存之心,只是爱人敬人之心”。不管人的高低贵贱,和自己的关系亲疏与否,或者智愚贤不肖,都是我的同胞,都是跟我一体的,所以怎能不爱敬他们。“爱敬众人,即是爱敬圣贤,能通众人之志,即是通圣贤之志”,所以圣贤人,不外乎就是把爱敬之心做到圆满。学圣学贤,最重要的是学圣贤之志。那就是“本欲斯世斯人,各得其所”,让所有的世人都能够各得其所、各得其乐。从我做起,能够爱敬众人,使一世之人安乐,这就是随圣贤来帮助世人的。

  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【6】

  “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”

 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“慈心于物,恻隐养性”。从事上讲,是要我们戒杀生。所有的生命都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灵知有血气,都是贪生怕死的。我们不愿意被别人杀害,又怎能够去杀害众生。我们若是用杀害之心对待众生,迟早有一天自己也会被杀害。因果报应之理,这是客观事实。上天有好生之德,若我们为了口腹之慾杀害众生,就是违背了天德,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天谴的地位上,当然后果必定是自己会像那些被杀众生一样惨死。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了,吃肉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,吃素却又百利而无一害。吃素不仅对养身有好处还能环保。

  从心上来讲,是养我们的慈悲心,养这个恻隐之心。恻隐之心是人的天性,人皆有之。常常杀生吃肉,会渐渐丧失恻隐之心,丧失天良的。故孟子讲“君子远庖厨”,就是讲君子不愿意去造杀业。这就是在养慈心。儒佛都教我们修养仁慈之心,圣贤之心没有别的,居士仁爱,对人对物都是一份至诚的仁爱心。如果不戒杀,不断肉,这份仁爱之心就很难圆满。佛家明确杀生失根本大戒,排在五戒首位,可见多么重要。

  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【7】

  “乖僻自是,悔误必多”

 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“刚愎自用,悔败在后”。从事上来讲,是要我们懂得虚心纳谏。古人讲集思广益,兼听则明。特别是有高位掌权之人,他的一个决定可能是影响层面很大,那绝对需要深思熟虑,集思广益听取别人意见。别人的意见采纳与否取决于自己决定,但是不能够把自己自封起来,不听取别人的`意见,这往往会导致严重错误。如果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,乖僻自是的人会酿成大祸,甚至会丧师辱国。战国时代赵括兵败就是一个典型。

  从心上来讲,我们要戒除傲慢、刚愎自用的心理,要学会谦虚受教,所谓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的道理。历史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治理国家井井有条,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能够积极纳谏,虚心听取臣子的建议和缺点,以力谏著名的魏征经常惹得他生气愤怒,其都能忍下来,从大局考虑而调整自己心胸,换来的是国君英明的美称和大盛的王朝这样的福报。所谓“量大福大”也。

  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【8】

  “颓堕自甘,家道难成”

 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“颓废懈怠,诸事难成”。从事上讲,这是劝导我们要励精图治,发愤图强。经营家业必须要奋发,不能顾懒惰懈怠。曾国藩先生强调,治家讲究一个勤字,勤能兴家。治国也如此,励精图治的帝王能兴国,否则颓堕自甘必破国。历史上“扶不起的阿斗”的三国刘禅的典故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范例。

  从心上讲,我们必须要有那种精进的心,有那种“善继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”的孝心。《中庸》上讲,孝是能继先人之志的。继承祖先、父母留下来的事业,有这种孝心,自然能够奋发图强。历史上唐玄宗治理社会达到开元盛世就是很好的证明。但还是最终因安史之乱衰落下去,说明什么。就是哪怕唐玄宗原是个“善继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”有孝心的人,但后期也因为骄奢淫逸贪图享乐而误国。所以,希望永久继承家业,首先要做格物的功夫,格除自己的物欲,包括财色名食睡。贪图享乐的心,要把它控制住。纵然不能完全消灭掉,也要经历控制住,让天理战胜人欲。否则圣贤道理学的再多,不力行,不从格物下手,那学问也是不真实的。所以孟子讲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。安乐的环境志向容易消减。

  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【9】

  “狎昵恶少,久必受其累”

 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“亲近小人,日久必害”。从事上来讲,是教我们择友。真正的朋友,是帮助我们提升道德学问的。《弟子规》里的“能亲仁,无限好;德日进,过日少。不亲仁,无限害;小人进,百事坏”这一段和该句的意思是相通的,说明择友的重要性。我们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贤,必须要学习,学而知之。学习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,即非常重要。我们应该远离恶少小人,免得受其污染。佛家讲正报和依报,正报指自身,依报指所依靠的环境。有什么样的正报就会有什么样的依报,反之,进入什么样的依报,正报也会随依报而改变,因为我们不还不是圣人,会受环境影响。

  从心上来讲,环境都是自己感召的。什么样的心就会感召什么样的环境。古人教导我们要志在圣贤,自然就会感召志趣相同的朋友。所以修心是关键。

  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【10】

  “嫁女择佳婿,勿索重聘,娶媳求淑女,勿计厚奁”

 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“嫁女娶媳,重义轻利”。从事上来讲,佳婿淑女究竟拿什么做标准?当然是以德行作为标准,不是以他的家世财产做标准。父母为儿女择偶,首重德行,这是事关儿女一生之幸福,德行是幸福的基础,如果把这个根抛弃掉了,幸福当然就不复存在了。重利轻德,后果必定是痛苦烦恼一生。历史记载的孔老夫子的父亲娶颜氏为妻,颜家嫁女也是考察了孔家的积德情况才定的。所以嫁女,一定要看夫家有没有积德的历史,娶媳也要看她的家教是否真可以做贤妻良母。俗话说,娶好媳旺三代,娶悍妇败到底。古人说得好,以势交者,势倾则交绝;以利交者,利尽则交散;以色交者,花落而爱渝;以道交者,地老而天荒。所以择偶乃至更广泛的择人择友,都是要以德为本,贤德君子有智慧的人尤会遵循之。

  从心上了来讲,是教导我们一心只存道义,不要想着势、利、财,一心存道义,利益自在其中。过去孟子见梁惠王,梁问“叟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”孟对曰“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”。孟子的意思是,谈仁义,利便在其中。因为利是人人之所求,孟子在这里只说仁义,这是帮助我们正本清源。人存着道义,必定就感召道义的眷属。有道义,自然都得大利也。

【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】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