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相关推荐
2023年克里希那穆提的语录集锦46条
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在世界上,完全不被人知道,没有名气、野心和残酷。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,他可以活得相当快乐。以下是关于克里希那穆提的语录46条,欢迎阅读借鉴。
1、一颗不被扭曲的心是真正修道的心,它不是到寺庙烧香拜佛的心,不是捧着佛经或其他经书高声吟诵的心,不是不断地重复着礼拜仪式的心,而是真正的静心。
2、心能不能彻底安静下来?我们的心永远都在喋喋不休,永远都在转动不已。我们的思想也时刻都在回顾、记忆、累积知识,它总是不断在改变,使自己积累越来越多的概念和名词。我们的感知基于思想的记忆和经验,如果我们说"我不知道",那就意味着尽管我们已经搜罗了头脑中储存的所有知识,但我们还是没有感知到。
3、在冥想状态中的感知就是觉察每种念头和每个感受,绝不加以是非判断,而只是观察。从这份觉察中我们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,这样,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。只有思想者了解自己念头的生起和本质,了解为何所有的思想都是陈旧的,才能产生真正的冥想。
4、尽管冥想看起来很玄妙,但它其实很简单,如果我们学着观察自己,观察自己走路的姿态、吃东西的方式、谈话的内容、如何闲聊等,如果我们能觉察所有的一切而不加选择,那么我们就在冥想了。
5、我们从小就接触各种娱乐形式,早就学会了借助娱乐、宗教或其他什么来逃避自己。很多心理学家说我们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,因为任何形式的隐瞒或压抑都是有害的,它们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神经过敏。于是,我们更自然而然地陷入体育、娱乐、歌舞、交际的世界中,以逃避我们内心的空虚、寂寞、孤独和恐惧。然而,奇怪的是,人们从未意识到,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逃避自己,有意或无意,冲突、快乐、痛苦、恐惧等依然存在。也就是说,无论多么声情并茂的娱乐形式和内容,都只能暂时麻醉我们的神经,而不能让我们从孤独、寂寞和不安全中真正解脱。
6、念头、象征或见解都会阻碍我们去观察。要认识自己,就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想法、知识、象征或印象。这样,就能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了。
7、在每个当下觉知,它不是源自于时间,所以没有未来与过去的概念之分,只关注此时此刻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体验。因此,这个绝对的静止不动是超越所有思想的,而这个当下是无止境的,因为它不受时间的影响。不要刻意地为未来设想什么,只要观察这一刻所发生的事情即可,透过无为的觉知,我们自然会进入正向的精神状态。透过对不觉知的了解,觉知自然会出现。
8、只肯获得,不愿失去,这似乎是人类的一大通病。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种接连不断的获得之中,总想得到更多的、更好的东西。然而,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比上不足、比下有余的境地。比上不足,能激发斗志,但也容易带来精神压力:比下有余,能让人知足常乐,但很多人也担心因此而不思进取。所以我们总能给欲望和贪婪找到很好的借口,总能把野心标榜为责任、理想、上进、奋斗。
9、我们为什么要寻找?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是什么?事实上我们在寻找什么东西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状态。
10、概念即语言、观念、理论。现实不是概念,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。我们在一堆语言里打转,不愿去面对生活中的事实。
11、对许多人来说,语言、概念无比重要,似乎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去行动。如果没有概念,我们似乎根本无法理解地球上的任何事物,包括人类。
12、一个概念化的世界就是观念的世界、公式的世界、理论的世界、一个想象的意识形态构成的世界,一旦走进那个抽象的领域,我们将完全迷失自己。概念能帮我们解脱痛苦、摆脱恐惧吗?不能。只有在完全抛开概念去生活时,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领悟到生活是什么。
13、我发现我在哪里追寻快乐,哪里就一定深藏着冷漠的根源。哦,请务必看到这一点!天堂不在快乐中,快乐中只有冷漠和痛苦。
14、快乐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在寻找的一个东西。人类千万年的历史其实说起来也就是一部追求幸福快乐的历史,所有的宗教也无不把幸福快乐作为对人的许诺。
15、在物质层面上,过去的经验可能对我们在技术领域的发展有所帮助,但在生活领域,过去的经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现在,如果不看现在,那么我们就会背负着过去、背负着传统。思想是过去经验、知识、记忆的积累,是历史的、已经死了的东西,因此,它只能使我们的心灵陷入悔恨和眷恋当中,从而让我们不可能看到新鲜的、活跃的、正在发生的事情。因此,如果我们试图用过去的东西即思想来了解当下的行为,那么我们根本就不会明白它。于是,分裂出现了,生活也变成了冲突。
16、幸福既然无处不在,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寻找幸福,而觉知不到幸福呢?可以寻找的东西定然不是永恒的东西,而肯定是短暂的、易逝的。我们的头脑也绝不可能找到幸福。幸福不是感觉,它也不像感觉一样,是可以追求和寻找的东西。感觉可以被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找到,但是幸福无法被找到。而且无论过去我们多么幸福,它永远也不能保证我们现在的幸福。
17、幸福就是当下,就在我们身边,我们要在每一个当下即刻享受幸福。我们无须到处寻找幸福,因为它不存在于过去,也无须寄存于将来。若想拥有一种持续的、永恒的幸福,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断在每一个当下体验生活、觉知幸福。
18、生命总是向我们发起挑战,对我们提出要求。如果应付不够,那么我们就可能遭受挫折。因此,各种逃避方法对多数人而言才那么重要。
19、死亡本来什么也不是,而只是一个事实。对于我们,它是无足轻重的,因为当我们存在时,死亡还没有来;而当死亡来临时,我们已经不存在了。因此,死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,所以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去恐惧死亡了。
20、你害怕接纳自己,因为你对自己没有信心,这就是你为何顺应社会、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。如果不能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的想改造自己,是毫无意义的,因此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!然后从接纳自己开始。
21、失去这个人之后所感受到的寂寞、苍凉、痛苦,在你还没恋爱以前就存在了。你所谓的爱只是一种刺激,暂时掩盖你的空虚。你通过另一个人来逃避寂寞,利用这个人掩盖寂寞。你的问题不在于这段关系,而是你自己的空虚。逃避很危险的,因为它就像某种药,把真正的问题隐藏起来。这是因为你心中没有爱,所以不断从外在寻找爱来填补自己。这种缺乏爱的表现导致你寂寞,等你看清楚这个事实,你就不会再靠外来的人事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。
22、爱绝不是一种自我的活动,自我根本不认识爱。只要一说出爱这个字,你就会经验到它,于是真正的爱就不见了,当你真的体认到爱的时候,自我已经消失了。《生命之书》
23、什么都不想,什么都不在意时,美丽细微的一切才慢慢浮现。《生命之书》
24、越是能把一切声音都听进来,你的心就越安静,而这种安静的状态是不会被噪音所破坏的。只有当你抗拒某个东西时,亦即在你和你不想听的那个东西之间树立起屏障时,心才会出现挣扎。《生命之书》
25、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,没有恐惧和勉强,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。《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》
26、只要成功成了我们的目标,我们便无法免除恐惧,因为成功的欲望滋生了对失败的恐惧。《一生的学习》
27、自由并不在那些想把自己变成不同的人身上,也不存在于做你碰巧想做的事,更不是跟随传统、父母或上师,而是在每一个刹那了解你自己是什么。
28、遵循一种制度-不论是政治上或教育上的制度-都无法解决我们种种的社会问题。了解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,远比了解问题本身来得重要。《一生的学习》
29、学校应该教育学生一辈子不满、不轻易满足。
30、顺从,是没有创造力的流露。
31、所谓的知识分子就是有肤浅的小聪明的人,用各种辞藻和理论来讨论人间的是是非非和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的人。
32、有智慧的心是会永不停止学习,永远不下结论的。
33、大部分人都不快乐,他们不快乐,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爱。如果你与别人之间没有隔阂,对于相识的人你只观察而不批判,爱就在你心中升起了。
34、要得到内在美,你必须要放下一切,具有一种不被捆绑,没有限制,防备或抵抗的感觉。
35、如果你的心能容纳无限的经验,虽然饱经世故,却又能保持单纯,这才是素朴。只有在你的心不想在岁月中得到或变成什么时,你才能达到这种境界。
36、如果父母真的爱他们的孩子,他们会希望你活在没有恐惧的世界里,希望你是健康快乐的人,他们会在乎这个世界有没有战争与贫穷,社会会不会把你或你周遭的人毁了,不论是什么人,他们都能平等地关怀。如果父母真的关心他们的孩子,社会会在隔夜之间改变,我们会有不同的教育,不同的家庭,会有一个没有真正的世界。
37、我们都对别人有意见,我们说,他是好的,他是虚荣的,他是迷信的,我们与别人之间,永远有意见的屏障,所以我们永远看不到别人的真相。要永远以清新的心去结识别人,而不是用你的偏见,你固定的想法和先入为主的观念。
38、你观察你心智的障碍却不去责难,你的心就可以超越它们,之中不寻常的超越行为就会带领你抵达真理。
39、这种被特定的文化或文明所局限及牵引的整个过程,就可以称为"命运"。
40、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心没有觉察的能力,不能了解内心微妙的活动,这样的心才是庸懒的,无知的。
41、你是否可能没有野心地活在这个世上,如果你能开始了解自己,不可以去改变而只是照着自己的本质活,那么你就会开始蜕变。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在世界上,完全不被人知道,没有名气。野心和残酷。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,他可以活得非常快乐。这也是正确教育的一部分。
42、除非你的心中有爱,否则永远不要和僵化的传统以及社会抗争,因为缺少了爱,你的抗争是没有意义的。如果你行为是出于爱,就会带来不寻常的意义,就会充满活力和美。
43、一个真正的革新者,是能摆脱所有的诱导和观念,并且不被社会的集体意愿所缠绕的人,然而,你所受的教育并没有帮助你成为如此的革新者,相反,它却教导你去服从,或者把旧有的事物改变一下就算了。
44、我们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规范,而它真的是非常复杂。你知道,社会认为它必须控制或规范它的公民,必须根据某些宗教、社会、道德及经济的模式来塑造人们的思想。
45、当我们挣扎时,起因总是来自真实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间的冲突。
46、只要你还想得到安全感,也就是那些在婚姻、工作、地位、责任、理念、信仰以及与世界和神的关系中的安全感,你就有所恐惧。只要你心中存有任何形式及任何程度对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需求,你就必定有恐惧。重要的是,你必须对这个过程觉察并且了若指掌。